改革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技能教育
有生命力的劳动教育既不是各种身体官能训练的手段,也绝非纯粹的心智能力培养和训练,而是基于身体力行的劳动认知与劳动能力的培养。随着智能时代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新要求,劳动教育将更关注劳动实践中脑力要素的参与,将教育重心放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上,割裂了身体与心智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的统一性,头脑成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身体处于从属地位,其感觉经验之于学生劳动知能发展的价值被轻视,容易导致学生劳动认知和劳动能力的单维发展。过分关注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劳动教育,一方面窄化了学生的劳动认知。
在劳动实践中,“一切感觉都蕴含在人的身体性中”,学生的身体活动作为认知发展的感觉基础,抽象的劳动理论知识总要通过具体的、感性的身体实践才能真正为他们所内化,凝为劳动信念与习惯。智能时代劳动知识的重要性与复杂性,要求学生以头脑为主阵地进行抽象概念的学习与信息加工,身体官能的参与相对不足。没有身体力行的操作、改造和体验,学生无法实现对各类智能劳动技术及其实践的深度探索,很难深化对劳动诸方面的理性认识。由此,学生所形成的劳动认知缺乏身体体验的实践确证,只能称作一种纯粹理性经验,很难得到持续的检验、更新与生长。另一方面,削弱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身体生长是学生劳动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与衡量标准,学生的身体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够得到保障、养护和发展。但在智能劳动尤其是在线劳动中,学生无论是理论知识学习还是认知能力发展,都更依托于头脑的知觉经验而非身体的感觉经验。进而,偏狭化的劳动教育钳制了学生的身体感官与机能等的应然发展,“在没有身体的求知路上,学生的脑袋只能越来越大,身体只能越来越小”,学生的双手灵活度、肢体力量和身体素质得不到整全培养,他们的活动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劳动能力也在无形中被弱化了。
误读式劳动意义异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智能劳动带来的自由劳动时间的增加极大地冲击着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劳动价值观。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已不再是劳动“会与不会”“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学生在劳动之余如何应对与日俱增的闲暇时间、形成良好劳动价值观的问题。在万物皆智能的时代,学生尚未具备对劳动、闲暇及二者关系的良好认知与判断能力,往往无法形成对各类劳动意义的合理认知,倾向于以自我而非社会为尺度衡量不同劳动的内在意义,那种对所有劳动一视同仁、高度珍视之观,将可能被异化为一种差序格局的劳动价值观。具体而言,随着可掌控的闲暇时间的增多,加之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娱乐消遣途径,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往往容易养成一种单调消极的闲暇生活方式。当代多数人最大的消极休闲活动,便是利用碎片化的闲暇时间观看智能手机。
由于缺乏对各类信息的辨识、分析和判断能力,学生使用手机和电脑网络时将可能受到海量信息侵扰,尤其易被佛系、躺平、及时行乐、一夜暴富等消极劳动观念影响,形成一种“差序格局”式的劳动价值观。“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这圈子“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差序格局”式的劳动价值观即以自我价值需要为核心,以对不同形式劳动的差序价值认知所形成的观念。对学生而言,凡是能够满足自身本性需要的劳动实践都具有较高价值,位居差序格局靠内的圈层中,而与自身需求关联不大或相悖的劳动则位居价值差序圈中的外围。受网络上流行的消极价值观影响,学生易将迎合自身享乐需要的活动置于中心,认为闲暇时间的“不劳动”才是舒畅的、幸福的,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在趋乐避苦的劳动价值差序格局下,学生容易忽视劳动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对其持有贬低、漠视乃至拒斥之意,有悖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价值观。
人工智能时代,尽管智能技术能够部分模拟人的大脑,能够辅助开展甚至指导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但“技术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的本质是属人的”,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人师在存在论意义上的教育者地位,更无法真正理解与培育根植于师生心灵的劳动精神。为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确立反思性劳动实践范式,培养学生的劳动反思精神。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不是按部就班、统一铸模的操作流程,而是基于人类智慧的复杂性实践。人师要努力克服智能化劳动教育教学可能带来的“机械化”倾向,通过明确的学习导向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成为反思性的劳动实践者。一方面,鼓励学生反思劳动实践中学生自身与智能技术的关系。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清晰认识是智能时代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学生明确劳动的价值愿景与实践方向。人师需引导学生审察智能技术之于劳动实践的优劣,认识到智能技术在劳动实践中的向度与限度,主动选择、利用和驾驭智能技术,使技术为建构学生独特的劳动实践范式与思维方式、发展劳动智慧服务。
综上所述,启迪学生反思智能化劳动实践全过程。人师可基于智能技术平台的后台数据实时了解学生的劳动实践进度,启发学生及时回顾和反思劳动进程中的进步与不足,深入劳动实践过程,立足对劳动过程的辨识和选择反观自省,在对技术、劳动与自我的反思中做到劳中思、思中学、学中行。二是鼓励学生以智能技术为抓手开展劳动创造,培育其劳动创造精神。技术崇拜和技术依赖下的劳动实践只是一种工艺复刻,唯有摆脱此种惰性的劳动创造才是培育学生劳动创新精神的根本动力。要鼓励学生创造性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并进行知识创新和实践造物。比如,在学生了解智能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后,人师应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基因”,创造出富于个性的、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劳动成果,在做中学、做中劳、做中创的过程中获得劳动实践的体验感与成就感。